嫡长子继承制演变,嫡长子继承制的起源

看过古装宫斗剧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老皇帝驾崩后,一般由嫡长子来继承皇位,这种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我们称为嫡长子继承制。

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解的内容是法史钩沉之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因为有很多的朋友对于嫡长子继承制演变,嫡长子继承制的起源,嫡长子继承制的历史意义等问题不是那么的了解,对此,小编就为大家整理出了以下内容,大家可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看过古装宫斗剧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老皇帝驾崩后,一般由嫡长子来继承皇位,这种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我们称为嫡长子继承制。比如我们经常看的清宫剧里康熙王朝的“九子夺嫡”,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死了之后,一定要传给自己的皇长孙朱允炆而不是自己的四儿子朱棣。极富戏剧性的是,明成祖朱棣违背嫡长子继承制夺取了皇位后,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却是坚定的选择了嫡长子继承制,把自己的皇位传给嫡长子朱高炽,而不是军功卓绝几次在战场上救过朱棣性命的朱高煦。可见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问题上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以前,我们听到的很多解释都是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是维系古代封建社会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长子继承制可以减少皇位继承过程中出现的国家内部争斗,从而更大程度上保证政权的平稳过渡。

其实,在笔者看来,中国古代汉族朝廷之所以坚持嫡长子继承制,不仅是因为统治者需求政权的平稳过渡,更重要的是税收制度的需要。

中原的汉族朝廷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汉族的统治的精神内核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载体就是要求人必须生活在特定的人际关系结构当中。比如儒家经常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规矩都是对特定人际关系的规定,脱离开人际关系这些规定就难以遵守。假如一个人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深山老林里,那么这些儒家规矩根本就无法发挥作用。

而存在特定人际关系的前提是要求有稳定的家庭组织,家庭是儒家文化的最基本组织形式,往上就是同一个姓氏组成的宗族,更高阶的就是村和乡等组织形式。而这些稳定的家庭组织结构存在的前提是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每个人必须是定居的。

而人是要吃饭的,人如果要定居,那么其生产方式就必须是农耕,而农耕的前提就是400毫米等降水线就儒家文化帝国在农耕地区的扩展极限。人类一旦按照定居就会彼此之间产生联系,联系一旦紧密就会出现习惯和规矩,产生规矩和习惯后就会需要有组织来确保约定俗成的规矩能得以有效执行,在这基础上形成国家,国家再通过一整套的官僚体系来维持正常运转。剥去所有的外壳,维系一国家官僚体系的运转,必须有财政来源,而国家本身不会产生钱,只能通过税收来实现。在定居的农耕民族,收税的成本比游牧民族低,只需要保证官僚系统的稳定性就可以了,而在古代社会,对官僚系统稳定性的最大挑战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交替,如果皇位交替不平稳则官僚系统不稳定,官僚系统不稳定则税收就难以保证。所以对于国家来说,皇帝本人的能力其实不重要,因为皇帝并不直接参与税收,官僚系统只要保证皇帝是合法合理的,其税收的理由就能够合理,这样只僚系统能够正常运转。而在所有皇位继承的方法中,只有嫡长子继承制标准最单一最易识别最具有可操作性,所以经过反复试验,在古代中国,所有的士大夫都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看起来他们很顽固,其实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却是最优方案。

芜湖经开区法院 鲍洁华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anjiash.com/21249.html

(0)
真爱粉的头像真爱粉
上一篇 2017年8月27日
下一篇 2018年3月2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