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杀了哪个学生,孔子害死了谁

孔子从55岁开始一直到68岁,这14年的时光里他一直在周游列国,先后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和楚这7国家之间。公元前492年,孔子正好60岁

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解的内容是是孔子“害死”了他的学生子路吗?,这是因为有很多的朋友对于孔子杀了哪个学生,孔子害死了谁,孔子被害等问题不是那么的了解,对此,小编就为大家整理出了以下内容,大家可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孔子从55岁开始一直到68岁,这14年的时光里他一直在周游列国,先后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和楚这7国家之间。

公元前492年,孔子正好60岁。这一年,孔子来到陈国,在陈国的3年间,他赶上了来自强敌吴国的入侵。这时候和陈国关系不错的楚国前来解围,楚国的楚昭王得知孔子恰好也在陈国,就想邀请孔子到楚国去。孔子也知道楚国是南方的大国,他很愿意去看看,顺便推行他的“仁政”,于是孔子决定去楚国。

孔子杀了哪个学生,孔子害死了谁

君子之勇;子路

但是去楚国是一次冒险地决定,经过了很大的波折之后,孔子终于来到楚国北部边境的一个叫负函的小城镇。楚昭王也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国王,他当然知道孔子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想让孔子辅佐他,就准备把负函方圆700余里的地方分封给孔子。

当时,楚国的令尹,职务相当于宰相,这个人叫子西,他就跟楚昭王说,孔子手下有很多有才能的学生,而您手下有没有像子贡一样的外交人才?

楚昭王认真思考了一下,说,没有。

子西又说,您的手下,能辅佐您的,有没有比颜回更有才能的人?

楚昭王想了想又说,没有。

子西又说,您的手下,领军打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里,有没有比子路更厉害的?

楚昭王在心里,挨个把武将捋了一遍,说道,没有。

孔子杀了哪个学生,孔子害死了谁

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

就这样,子西给楚昭王提出了结论性的建议:您一旦把负函近700里的土地分封给孔子,就相当于让孔子在楚国有了一个“国中之国”。您的祖先一开始只是一个男爵,土地也只有50里,而今天楚国成为一个沃野千里的大国,您的祖先尚能做到,孔子凭着他的威望和才能,还有他这些才能卓著的学生,要想发展壮大,岂不是很容易的事?到时候整个楚国恐怕就不是您的了。

楚昭王一听这个,立即打消了分封孔子的想法。

你看,孔子之所以一辈子没有实现他的政治理想,都是这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给造成的。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孔子这些学生们个个有非凡的才能,而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子路,他没有寿终正寝,而是“死”在战争之中。子路的死,孔子负有不推卸的“责任”。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来看看。

子西对子路的评价是“领军打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说明子路是一个很勇敢的人。确实也是这样,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路就是孔子的“保镖”。但孔子却不怎么喜欢子路,因为在孔子的心目中,单纯的“勇敢”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品质,而是带有一种“野蛮”的行为,“勇敢”必须加上“义”来约束才是一个好的品质。

在孔子看来,单纯的“勇敢”如果不用“义”来加以约束,很可能会干出很大的坏事来。“勇敢”就是一把“双刃剑”,能干出好事,也能干好坏事,根本的区别就是有没有“义”作为约束,如果出于“义”,那么“勇敢”就能干出好事,如果没有出于“义”,“勇敢”干出的坏事破坏力可能会更大。

孔子杀了哪个学生,孔子害死了谁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

这是孔子的想法,我们不能说孔子的想法有错误,可是正是由于孔子的悉心教导,使子路的“勇敢”有了“义”作为约束。也许正因为这样,才使子路丢了性命。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结束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日子,他被鲁国的“当权派”季康子召回了自己的家乡鲁国。作为老师的“保镖”子路当然也跟随老师一同回到了鲁国,可是子路得罪了鲁国的“当权派”季康子,不愿意在鲁待了,于是他就来到卫国。

子路去卫国,对孔子而言竟成了“永别”。子路来到卫国后,给卫国的大夫孔悝做“家臣”,而孔悝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这场斗争是卫国的卫出公蒯辄和他的父亲蒯聩争夺君位。孔悝是支持卫出公蒯辄的,所以他坚决站在卫出公这一方。这场政治斗争最后演变成了“武装斗争”,正当卫国大乱的时候,子路完全可以躲过这种“灾难”,因为他不是城里,而是在城外。可是被孔子教导成了讲“义”的子路,不顾城内的危险,毅然决然地来到城里,“勇敢”地参与到支持自己“主人”的孔悝和卫国公蒯辄这一方。

子路来到城里之后,正赶上蒯聩这一派的党羽把孔悝围堵在孔悝家的高台上。子路仗着自己一身正气,拿着宝剑威风凛凛地站在台下,他让蒯聩放了孔悝,正占了上风的蒯聩哪里肯听子路的话,于是双方发生了激战。子路本身就非常英勇善战,心中又有“义”在,所以子路并不怕他们,但是子路当时也已经是63岁高龄的老人了,再加上对方人多势众,所以子路渐渐落入下风。

在激烈的战斗中,子路的帽子突然掉在了地上。子路就放下手里的宝剑,对蒯聩的党羽说,我就算死了,帽子也要戴在头上死!蒯聩这些党羽哪里肯停下来,让他戴上帽子,就抓住这个时机,一剑刺死了子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孔子“害死”了子路,因为讲“义”和拘于“礼节”,让子路死在了蒯聩及其党羽的乱剑之下。

孔子杀了哪个学生,孔子害死了谁

子路之死

实际上,孔子不但讲“义”,不但讲“礼”,孔子还讲“权变”。孔子曾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子路的死也不全赖孔子,也是自己“学艺”不精。孔子不怎么主张“勇敢”,不主张打打杀杀,因为他讲求“仁德”,就是想用自己高尚的品德来感化百姓,而不以打打杀杀来震摄百姓。但孔子始终也讲求“权变”,他对百姓好,对别人好也是有原则的,有底线的,他的“仁德”并不是毫无原则和底线。他说过一句话,“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什么意思呢?就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他并不主张“以德报怨”,别人怨恨我们,甚至侵犯欺负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用“恩德”来感化他们,而是用正义的手段来维护自身合理的权益。

孔子从一开始就非常痛恨毫无原则和底线对别人好的人,这类人孔子称他们为“乡愿”。孔子也说过,“乡愿,德之贼也”,可见孔子既是一个非常有原则和底线的人,也是一个懂得“变通”和活学活用的人。所以,子路的死并不全怪孔子,怪只能怪他自己没有学到孔子的“真谛”。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anjiash.com/6886.html

(0)
真爱粉的头像真爱粉
上一篇 2022年12月20日
下一篇 2022年12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