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初心是什么,司马迁的使命感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对此情有独钟,但因为时代不同了,他所处的汉朝正处在天下一统的汉武中兴盛世,写史自然不会再沿用孔子那种微言大

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解的内容是司马迁的初心追求和使命担当(下),这是因为有很多的朋友对于司马迁的初心是什么,司马迁的使命感,司马迁的使命是什么等问题不是那么的了解,对此,小编就为大家整理出了以下内容,大家可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对此情有独钟,但因为时代不同了,他所处的汉朝正处在天下一统的汉武中兴盛世,写史自然不会再沿用孔子那种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用司马迁的话说:“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即贤能之士得不到任用,这是国君的耻辱;国君英明圣智而得不到广泛宣传,这是主管官员的失职。“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意思是说我当太史令,如果撇开圣明贤德不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绩不记述,忘却了先父的遗嘱,罪责再大不过了。所以说,“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意思是我只是所谓叙述故事,整理世世代代传授的东西,并不是所谓创作,不能简单拿来跟孔子作《春秋》相比。

司马迁此说充满对古人圣贤的敬畏之情,自然也有忠诚践诺的谦虚胸怀。

于是,司马迁带着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的神圣感,当太史令先是与人合作为汉朝修改历法,成功编订《太初历》之后,正式开始了《史记》的写作。他利用汉兴以来汇集到太史府的萧何造律、韩信军法、张苍规章、叔孙通礼仪等文献资料,搜集天下散失的古事遗文,忍辱负重,矢志不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具备了系统的纲目。“同一时期而不同世系,年代先后不大明白,作十篇表;礼乐增减、律历改变、兵家权谋、山川改造、鬼神迷信、天人关系,承敝而通变,作八篇书;辅弼之臣忠信不渝,坚守臣道,以侍奉君主,作三十篇世家;扶持正义、卓异不凡,抓住时机、建功立业,名载史册,作七十篇列传。”历经十四年艰苦卓绝的耕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成一家之言的皇皇巨著《太史公书》终于大功告成。

(二)司马迁在生死荣辱考验面前的励志传奇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心怀天降大任的司马迁对早他三百年的孟子说的这番话体会更深,因为他在开始写作《史记》七年后因言获罪,接着面临的生死、困苦、荣辱考验,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名篇中所列举的舜、傅说、管夷吾、孙叔敖等先贤的励志遭遇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的遭遇只写了区区九个字,“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云淡风轻地一笔而过,而留给后人的却是他面对“身毁不用”逆境作出的励志选择:向圣人先贤学习,“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这些圣人先贤,都是满怀悲愤无处发泄——“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所以才叙述往事、启迪后人——“故述往事,以师来者”。愈挫愈奋,我索性从三皇五帝的唐尧、黄帝写起,一直写到当下!

司马迁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荣辱考验,在考验面前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史记》只有雪泥鸿爪的片言只语,这是司马迁不计较个人荣辱、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写史的必然。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后又经历七年,即到了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已基本成稿。这年,少卿任安在朝廷“蛊惑之祸”中受牵连入狱,向在汉武帝身边当中书令的好友司马迁写信求救,于是司马迁给狱中好友回复了一封著名书信《报任安书》。就是在这封私信中,司马迁抒发了自己在《史记》中说不出的屈辱、悲愤、无奈和初心坚守。

事出汉匈之战。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朝悍将李陵出兵匈奴,虽顽强作战、血拼到底,但终因孤军深入、寡不敌众而被俘甚至投降。汉武帝很震怒、食不甘味,司马迁本来是抱着宽慰皇帝的心情而仗义执言,替李陵说了几句虽败犹荣、也许是为保存力量假投降的话,结果造成汉武帝误会他攻击没及时救援的贰师将军而替败军之将李陵辩护,以诬上的罪名将其判了死刑。那时候死罪想活命有两个补救办法,一是拿五十万贯钱赎罪,司马迁一介书生根本拿不出;二是以宫刑也称腐刑、极刑代替问斩,一般人不愿受这生不如死的羞辱,甘愿领死。47岁的司马迁因为有使命在身,毅然而又无奈地选择了后者。宫刑后,司马迁又被任用为皇帝身边的中书令,形同宦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年55岁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袒露心迹,“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意思是说,面对宫刑这奇耻大辱,我之所以苟且偷生,身陷污浊的监狱中而不肯死,是只恨我心中的志向还没完成,如果就这样窝窝囊囊地死了,我的文章就不能流芳后世了……我费尽心思写《史记》,像古代圣贤一样,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刚开始草创还没成书,恰恰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还没有完成,因此只要能活着即使受到再残酷的刑罚我也认了。我确实想完成这部书,完成后把它先藏在名山之中,然后再传给志同道合的人,继而让它广传天下。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自己受到的奇耻大辱,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难道我会后悔吗?

见闻曰:事实证明,司马迁忍辱偷生、以无我的精神、历经十四年写就的史学经典《史记》,达到了或者说远远超过了他当时能够想象的影响力,堪称响彻古今中外,盛赞汗牛充栋,甚至连我这孤陋寡闻之人也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一读倾心,竟用了两年多时间苦读,而且留下了累计20多万字的读史随笔。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anjiash.com/6484.html

(0)
上一篇 2023年3月12日
下一篇 2023年3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