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解的内容是以隐忍苟活换万世不朽,司马迁跌宕人生的三点启示,这是因为有很多的朋友对于司马迁隐忍苟活的故事,司马迁忍辱苟活的原因,司马迁忍耐等问题不是那么的了解,对此,小编就为大家整理出了以下内容,大家可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银河里四千亿颗星,两百万年间一个你”
——这句话我想送给司马迁
两千年前,有一位史家和他的父亲,
用两代人的一生,只为完成一部书。
这位史家,就是“史圣”司马迁。
而这部记述了半部中国史的巨著,就是《史记》。

司马迁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血雨腥风,承受了难忍之辱,为什么还要编撰《史记》?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实,穷尽一生创作出了史家之绝唱,折射出了其万世不朽的君子品格。
君子立志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明确提出对君子的认知与追求。君子应当能够自我修身、乐善好施、取舍得当,尤其要能树立好的声名。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约公元前145年,出生在夏阳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市)。
他的父亲司马谈学识非常渊博,曾跟随当时著名天文学家唐都学习天文,跟从哲学家杨何学习《易经》,跟从黄子学习道家学说,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他撰写《论六家要旨》一书,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战国以来重要的学术流派,概括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做了颇有见地的论述。
史官世家,以修史为荣。司马谈任太史令(负责天文、历法、撰史)时,虽然与西周、春秋时期相比,秦汉时期地位已经明显降低,但司马谈仍以为国修史、著书立说为荣。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司马迁,能够继承家族的传统,将来做一名朝廷的史官。
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与教导,从十岁就开始学习历史和古文。师从当时颇负盛名的学者董仲舒和孔安国,研读《尚书》、《春秋》等史书,进而博览古代典籍以至当代的档案文书。
20岁那年,司马迁在研读史书的过程中发现,仅凭历任史官的文字,并不足以使人了解和认识真正的历史。于是在父亲的鼓励之下,司马迁开始游历各地,拜访名人故地,收集客观完备的历史资料。

高山仰止——司马迁
在名人故里的熏陶和遗闻古事的感染之下,他的内心已经认定:今生只做一个坚毅的历史执笔人,著书立说树传世之名。经过十几年的游历,司马迁搜集了大量的传闻逸事,扩大了眼界,开阔了胸襟,同时也促进了他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观念的形成。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谈作为参与制定封禅礼仪的官员,却因病留滞在洛阳。虽然对无法参加大典无比遗憾,更使他报恨终生的还是未能完成修订史书一事。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勉励他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
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在上古时期就曾赫赫有名,我不能让先祖的事业断送在我手里。我死以后,你继任太史令,一定要将我编写的论著完成。你可要记在心里啊!”
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小子虽然不聪明,但是一定把父亲编撰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
洛阳相会,就这样成为这一对钟情于历史学的父子之间的生死之别。司马迁在与父亲生死诀别之际,接受了修史的嘱托,修史的决心从此下定。
君子立言
人的一生往往会遇到诸多挫折,如果不能忍辱负重,想成就自己的声名庶无可能。君子立“言”更需要“隐忍”的品格,司马迁的人生就是隐忍立言的践行者。
公元前104年,38岁的司马迁主持改历工作已经完成。司马迁作为发起人和落下闳(且待下回分解)等人合作一起制定了著名的《太初历》,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次大变革,改变了之前《颛顼历》的累积误差。此时正值壮年的司马迁,精力充沛,思想成熟,学术积累亦颇深厚,于是他正式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之时,公元前99年却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之祸”。
李陵以孤勇之身率兵与匈奴作战,因援兵未到、粮尽矢绝,最终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当这个消息传到大汉的朝堂之上,汉武帝怒不可遏。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朋友有信誉,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然而,不久后去迎接李陵的公孙敖无功而还,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汉武帝便责令杀了李陵全家。同时,汉武帝永远不能容忍,一个投降了敌人的人,还能在道义上获得支持。因此,他下令将为李陵辩护的司马迁打入大牢。
在牢狱里,司马迁遭到了酷吏杜周的严刑审讯,几乎断送了性命。入狱之后的第二年,传闻李陵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一气之下处死了李陵全家。而司马迁也以“攻击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被定为欺骗和蒙蔽皇帝,即欺君罔上,此罪按律当斩。汉武帝惜才,给出两条活命路:一则交罚金,二则受“宫刑”。
都说“士可杀不可辱”,无钱交罚金,常理应该慷概赴死,然而,司马迁为了完成《太史公书》,选择受了“宫刑”,变成太监。
宫刑是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悲愤至极。在狱中,他一度想自杀,但想到周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司马迁便“就极刑而无愠色”,他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司马迁狱中发愤著书
他在《报任安书》中曾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痛苦的思想斗争过程,对死亡的看法以及忍辱负重活下来的决心。他说,“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自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既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父亲的愿望,也死得像鸿毛一样轻不可言。
为此,司马迁并没有消沉下去,隐忍度日,忍辱负重,在狱中怀着满腔的悲愤继续创作。
君子立名
先秦儒家有著名的“立德、立功、立言”所谓“三不朽”的观念,其实“三不朽”的最终旨归就是司马迁再三言之的“立名”。
如果说司马迁写史书的初衷,是受父遗命,为了完成父亲司马谈的遗志。但司马迁在受到宫刑变为太监后,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完成父亲遗愿,更多的是承继前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这种强大的信念之下,司马迁在狱中发奋写书。
直至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出狱,被任命为中书令,负责替皇帝处理奏章,起草诏书。但司马迁无意做官,潜心专研,一心著述。耗费了毕生精力和心血,《史记》这部不朽巨著于公元前91年终成定稿。

《史记》内容具有批判性,有可能会被汉武帝篡改和焚毁。司马迁就提前安排了一些保护措施。比如说,藏在深山里,你想烧也找不到,就可以流传后世;或者让自己的后人,把《史记》流入民间。这样一来,想禁书也不可能禁得彻底。
司马迁的女婿杨敞在汉昭帝刘弗陵时曾官至宰相,外孙杨恽自幼聪颖好学,阅读到珍藏《史记》便被吸引。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就上书汉宣帝,献出《史记》,从此才得以广泛流传。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开创了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诞生史书无数。唯有《史记》用文采斐然的文笔,立于史学、文学的巅峰。也唯有《史记》,用绵延千年的历史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为此,司马迁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民祭史圣司马迁盛典
它用三千年的历史、数百个风云人物起落的一生,直击华夏民族宝贵的“精神内核”:我们在舜和禹的身上,学会恭谦仁爱的美德;在越王勾践身上,学到“成大事,必隐忍”的处世智慧;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感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处之道;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
正是如此触动心灵的力量,让两千年之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仍然为自己拥有这样的历史而自豪。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撒贝宁,穿越千年对话先贤司马迁的画面永存。
视频加载中…
司马迁:“我横遭祸事,身躯已残,青史不可废。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著就《太史公书》。敢问足下,此书当得我司马迁再活一世否?”
撒贝宁:“当得一世重生,堪称万世不朽。请受炎黄子孙一拜!”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anjiash.com/6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