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是如何纳谏的呢,唐太宗在纳谏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

唐朝盛世“贞观之治”的出现有许多因素,唐太宗李世民的治政要略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其中又与其虚怀纳谏之风密不可分。

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解的内容是唐太宗是如何纳谏的,这是因为有很多的朋友对于唐太宗是如何纳谏的呢,唐太宗在纳谏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唐太宗能够纳谏的主要原因是等问题不是那么的了解,对此,小编就为大家整理出了以下内容,大家可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唐朝盛世“贞观之治”的出现有许多因素,唐太宗李世民的治政要略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其中又与其虚怀纳谏之风密不可分。

唐太宗的纳谏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昭示闻谏之诚,倡导直谏;二是纳谏方法得当,兼听则明;三是注重纳谏效果,择善而从;四是完善制度措施,畅达言路。

唐太宗是如何纳谏的呢,唐太宗在纳谏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

《十八学士图》(唐·阎立本)。十八学士是唐太宗李世民做秦王时的十八位谋臣

倡导直谏

唐太宗即位后,十分重视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倡导大臣直谏。他对大臣们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对敢于直谏的人,唐太宗还予以奖赏。贞观元年,一个叫元律师的人犯了罪,被判死刑。司法官孙伏伽不同意这种判法,向唐太宗进谏。唐太宗听后将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奖赏给他。一些大臣表示不理解,唐太宗解释说,自己刚即位,需要在朝堂上下形成敢于直谏的风气,孙伏伽是他登基以来第一个敢于批评朝政的人,所以要重赏。

以直谏闻名的魏徵曾说:“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正是在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恳切诚意下,直谏之风才能盛行一时。

兼听则明

贞观二年正月的一天,唐太宗问魏徵:“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徵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随后,他以秦、隋两朝的灭亡为例说明这一道理。唐太宗是隋亡的亲历者,前车之鉴使他清楚地明白兼听的重要性和偏信的危害性。

为了“兼听”,从贞观初年始,唐太宗就诏令五品以上的官员必须轮流在禁中的中书省值宿,以备随时召见。每次召见时,唐太宗都赐坐交谈,详细询问外面的情况,以此掌握朝廷政策的利弊,了解政令得失与教化成败。

“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唐太宗要求群臣献策献计,集思广益,正是为了消除政事“独断一人”可能带来的危害,此举甚是有效。

唐太宗是如何纳谏的呢,唐太宗在纳谏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

陕西西安

择善而从

对臣下的进谏,唐太宗“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作为封建社会的君王,有这样反省自己错误的心胸和气魄是难能可贵的。对于谏言,唐太宗大多能择善而从。

贞观三年,唐太宗下诏“关中免二年租税,关东给复一年”,但不久就变了卦,魏徵批评他“追悔前言,二三其德”,唐太宗虚心接受了他的意见。过了两年,唐太宗在盛怒之下轻信谗言,错杀大理丞张蕴古,经房玄龄澄清事实后,十分后悔,随后诏令:“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贞观六年,唐太宗欲封禅泰山,魏徵屡次劝说太宗:百姓生活尚未十分殷实,仓廪尚虚,国力尚弱,此时祭告天地,以为帝王功业已就,十分不妥。唐太宗随即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畅达言路

唐太宗从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谏议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强化三省职能。唐初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制,中书省负责签署中书舍人的诏敕,然后交门下省封驳,论其得失,最后由尚书省执行。三省分别担当的决策、封驳和执行作用的全面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言路的畅通和政令的恰当。

其次,重视谏官作用。贞观元年,唐太宗诏令:今后凡是宰相进内廷商议国事时,必须安排谏官跟着一起来,让他们了解政事。谏官发表的意见,一定要虚心听取采纳。唐太宗让谏官听政,因此能够听取朝中不同的声音,为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唐太宗还将杰出的谏官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来,比如贞观时期的魏徵、王珪、褚遂良、马周等都是因为敢于直谏而被委以重任的。

当然,作为一个封建君王,唐太宗的纳谏具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他的纳谏是迫于“覆舟”的担忧,臣下进谏也必须以忠君为前提。不过,从治国方法的角度看,唐太宗别具特色的纳谏之风还是有值得后人研究和借鉴之处的。

唐太宗是如何纳谏的呢,唐太宗在纳谏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

作者:曾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anjiash.com/6473.html

(0)
真爱粉的头像真爱粉
上一篇 2023年3月12日
下一篇 2023年3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