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

俗话讲,开始就是结束,论语的精髄,就在这第一句中,学习论语,此句为核心中核心,必须精确把握,否则差之亳厘,谬以千里。

一.学

学的甲骨文,由左右双爪,六爻或六乂几个字符构成。

左右双爪的意思很明确,即是正反两面全面掌握。

六爻则是易的概念,指万事万物的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和成果,六爻构成一个事物的完整发展过程。

乂,阴阳交畅,万物协和,庶类获乂。

学的意义,乃是通过与事物的充分交流,了解事物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特性,从而全面掌握事物的整体规律。

易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

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儒家的学问,和易是相通的,学,对应于乾卦。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儒家而言,君子自强不息的表

现,就是学。

学如天行健,君子学而不息。

《论语》以学而开篇,儒家思想的核心之核心,在学。

二.而

而表示万事万物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的发展,是个量变的过程

三.时

时的甲骨文,画成之日。

时是神识的记忆顺序,万物规律变化的自然顺序。

然而纵观整个变化,都是循环往复,呈圆满之象,孰前?敦后?哪个是起点?哪个是终点?

实际上,都可以是起点,亦都可以是终点。

只能讲,时是变化的过程,是规律展开的一个参数,空间亦如此,时空是变化的一体两面。

学的目的,是掌握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而规律与时空密切关联,不同的时空阶段,展现的规律是不同

的,因而学的知识,必须了解知识的边界条件,如何了解?

从实践运用中了解,这便是习。

四.习

習这个字,很有点意思,甲骨文画成羽日。

万物分阴阳,对称而平衡,对称性是物质世界的最高法则。

一个变化,必然同时引起对称的变

化,在量子世界,叫量子纠缠。

对变化的感应,叫羽。

风动而羽拂,自然相应故。

羽,就是这个自然相应。

自然相应写入神识,则是習。

習意谓着对自然变化的总体记忆。

是规律的蓝图化,物质化,所谓虚空藏种。

所以,不要把习轻轻带过了,习有极高的要求:

1.反应要灵敏

2.反应要正确

3.反应要入神,永不忘记。

习在现代的语境中,勉强可称之为下意识,潜意识反应。

庖丁解牛中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可能更符合习的境界。

五.之

之的甲骨文,画成止一,即融汇贯通合为一体。

与万物交流,观察其变化,总结出规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其规律,得出规律的边界条件,再运用于万事万物,达到应付敏捷自如,应对正确无误,入神的程度。

这叫学而时习之。

六.不

不,表示否定。为什么表否定,这里不展开了。

七.亦

亦的甲骨文,画成八大。

表示大的分身,发展,有也的意思,即等身。

大,是个整体,其实不可分,硬要去分,则是盲人摸象,看到的是局部,局部之于整体,即是对大的否定。

不亦,就是否定之否定,即肯定。

不亦,即~就是。

八.说

说这个字,传统的解释,通悦,高兴的意思。

不能讲,说通悦,高兴是错的,说一定高兴,只不过把说的内涵大大淡化了。

说,写成言兑,其准确的含义,要去看《易经.兑卦》。

易曰:

兑,亨,利贞。

彖曰:

兑,说也。

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

象曰:丽澤,兑。君子以朋友讲習。

《易经》中讲,兑即是说,兑为泽,说即是泽。

那什么是泽?

泽,由水睪构成。

幸,甲骨文表达得很清楚,阴阳居中而平衡,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而睪,则是网罗平衡的机遇并小心尽力维持之,故睪有伺察之意。

澤,即是水中的自平衡系统,水利万物而不争,是万物共生最好的媒介。

故澤者,润生万物,谓之恩澤。

保持本身固有的独特性,与万物和谐交流,完整平衡地发展,是兑的内含。

说,兑也,澤也,是一种自平衡的生态系统,在此系统中,万物既保

持其独立完整,又能互通有无,和谐交流,共生共荣,就好象日月在天上运行,万物因之相生,其喜也融融。

说,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谐共生,世界大同。

大同当然高兴,只是为什么高兴,不知其所以然。

九.乎

气化神,为乎,这里不展开讲了。

十.总结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夫子讲,君子与万物交流,掌握其变化规律,然后运用规律,不断与变化相应,提高应对的能力,将其化为神识,继而否定之否定,不断粹炼,最终做到人天合一,形成自身独立平衡体系,达到与万物和谐交通,共生共荣的境界,该多么喜悦啊!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于《论语》孔子说的话。意思就是说,学习并且在一定的时候实习、演习学到的知识,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觉得高兴、愉快的事吗?

学习,要学以致用,所以要时而习之。同样在《论语》里指到过学习还要时不时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个人认为,可以用另一位学者梁启超的话来类比理解孔子的话。梁启超的《学问之趣味》里说,“学问欲”是固有本能之一种。这和孔子的言论是一个道理,学习不是一种片段性、临时性的状态,而是一种长期状态。学习也不是一种收集性的活动,收集到知识就完成任务。学习、思考、融入生活、学习致用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学习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anjiash.com/4795.html

(0)
上一篇 2023年3月5日
下一篇 2023年3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