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性质,洋务运动说的是什么意思

洋务运动:增加新机构,增加新职务,大规模招人,不裁人。

戊戌变法:裁撤旧机构,撤销旧职务,大裁员,只用留学生。

裁员下岗不得人心啊,朋友们。

洋务运动本质上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权利大增的地方督抚打着改革名义把扩张自己的权利。

因为在旧体制下,督抚虽然是一省或者几省最高长官,但是毕竟受到体制的束缚;清承明制,在制度上讲究大小相制,一省财政基本掌握在藩司手里,不是说督抚可以随意干涉的,而一省司法掌握在臬司手里,一省教育掌握在学政手里。总督、巡抚当然是可以干涉,但是如果藩司、臬司、学政非要按照朝廷制度硬顶,督抚也无可奈何。比如太平天国运动中湖广总督官文和湖南巡抚骆秉章不和,官文也只能找骆秉章师爷左宗棠的麻烦达到收拾骆秉章的目的。

而洋务运动开始,地方督抚可以打着改革、新政名义大肆创办新的机构,比如制造局、厘金局、新式学堂等等,这些机构因为不是朝廷旧体制编制,地方督抚可以一手遮天任意安插人手。

比如七品县官是朝廷旧体制内的正式官员,即使督抚想要将其免职,理论上也要给朝廷写奏折弹劾这个县官,由朝廷任免。但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各种局、各种新机构在旧体制内并没有编制,只是“差使”,所以这些新机构人事任命督抚可以一言而决。就算这些总办、会办是候补道台、记名提督,督抚也可以一句话撤他们的差使。

现在香港地区还把警察叫做“差人”、“差佬”,就是因为晚清时警察不是旧体制内正式职务,不是“铁饭碗”,只是一份“差使”。

但是由于督抚并没有真正的行政权,所以他们可以增加新机构却不能擅自裁撤旧衙门,这在政府而言当然是叠床架屋,但是对于官场中人来说则意味着没有裁员,没有下岗,还多了不少新职务,新上升空间。

多美好啊,这对于公务员来说。

而对于督抚而言,用《官场现形记》里江苏巡抚的话说“多糜费,少糜费,横竖不用我的钱”

因此不停提供新职务新升迁机会,又不裁撤旧机构旧人员的洋务运动当然生命力强,反正受损的只有老百姓而已。

而戊戌变法则不一样,这不谈戊戌变法的政治意义,只谈人事,戊戌变法从人事来说只顾着裁撤旧机构,下岗公务员,废除科举,但是又不提供解决方案,连n+1补偿都没有,当然会被所有朝廷官员反对。

戊戌变法之所以被叫停导火索就是光绪帝一天之内罢免了礼部六堂官(满汉尚书和满汉左右侍郎)和李鸿章总理衙门行走职务。

这么简单粗暴的改革,没有生命力难道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一位著名的维新派王照晚年坦言:“戊戌政变内容,十有六七皆争利争权之事,假政见以济之。根不坚实,故易成恶果。”

戊戌变法的性质,洋务运动说的是什么意思

王照是著名的爱国将领王锡朋(鸦片战争定海三总兵)曾孙,戊戌变法时上书,建议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出洋考察该怎么变法,然后就引发了戊戌变法的第一桩血案。

按照大清官员普遍的想法,王照这个建议是胡闹,让皇帝太后出洋,安全如何保障。于是被礼部尚书怀塔布给扣下来。 王照不服气,继续上告。结果皇帝血气方刚,一气之下,将礼部六个主官全免职了。

其实这个怀塔布不算保守派,人家老爹瑞麟是当初第一个购买西式军舰的地方督抚,向英法买了6艘炮舰,还仿制最新式的蚊子船。怀塔布又与洋务派大头目李鸿章结为亲家,所以他应该是倾向改良的。只是王照这个建议确实还缺乏可行性。

这让慈禧太后很不高兴,或者说,之前,太后和皇帝还能相互体谅,一起搞维新,这事情发生,让慈禧觉醒到,皇帝是不是太冲动了。

六部堂官革职事件充分暴露了光绪不靠谱。因为他既不掌握权力,也没有政治手腕。再加上他靠的这帮文人也不靠谱。103天颁布措施几百条,根本无法落实。正因为他性格上的缺陷——急于求成,导致变法遇到阻力极大。

而变法政策的制定者们——维新派,如果不是那样的热衷于权力,变法也不会那样容易夭折,这主要的表现在他们排斥现有的当权派中支持变革的力量,那时变法还是有很多的潜在的支持者的,大家都知道正常的情况下,年轻的光绪要寿命远远长于慈禧的,谁都要为自己日后留下一个后路。而这些可能支持的力量,由于要分享变法者的权力,而全部被变法者排出在皇帝的圈子外,这样的结果就是使自己也孤立了起来,变法最终失败就很正常了。

后来康有为想搞政变,没有军队怎么办,首先想到的就是王照,因为王照和武毅军提督聂士成是把兄弟,想让王照去说动聂。但王照不同意。于是才派谭嗣同跑到天津去找袁世凯。

王照听说谭嗣同去天津,知道没有好事。于是写个折子又上报。但也不是报告,只是提醒,假如有什么部队进城的话,皇帝一定要阻止。以防止太后怀疑云云。结果这个折子依然没有到达皇帝那里,太后也没有看到,然后就是血雨腥风开始了。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anjiash.com/3906.html

(0)
上一篇 2023年3月3日
下一篇 2023年3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