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七月初七,为何选择七夕晒书呢?

中国古代的七月初七,为何选择七夕晒书呢?

在中国的古代,有一个类似于今天的“妇女节”,它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这就是中国古代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夕节在古代有多种名称,别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

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中国古代的七月初七,为何选择七夕晒书呢?

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到了宋朝,更是变成了一个盛大的节日,一共要庆贺好几天:

“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醉翁谈录》宋·罗烨)

这种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节目的内容日益丰富起来,明朝的风物志描写的更加详尽:

“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帝京景物略》明·刘侗、于奕正)

中国古代的七月初七,为何选择七夕晒书呢?

世界是男人的,也是女人的。所以说,七月初七这天,光是妇女同志过节总显得有些冷清、不热闹不是?过去都讲“才子佳人”,光有了佳人了,才子不是没事干了吗?

别急,古代的人有充分的想象力,有佳人必定配才子才行,所谓阴阳调和才能是个和谐平衡的世界呀!才子靠什么出名?靠知识,知识从哪里来?从书本上来,所以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联系上了。

这一天,还是传统的“曝书日”,再直白一点就是“晒书日”。周朝的《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东汉崔实在《四民月令》中明确了日期:“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中国古代的七月初七,为何选择七夕晒书呢?

为何选择七夕晒书呢?

是要凑热闹吗?原来,古代传说农历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南朝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还记载了一个“晒书”的笑话。晋代的郝隆生性狂傲,自诩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撩起衣服,露出肚皮,人家问他干什么,他回答:“我晒书。”意思是肚子里全是学问,你们晒书,我晒肚皮就可以了。把文人彻底奚落了一下。其实郝隆是个领兵打仗的武将,他之所以这样做是蔑视那些为张扬书多、藏书而不读书的人。

中国古代的七月初七,为何选择七夕晒书呢?

要说过节,男的女的应该皆大欢喜才行,但到了司马懿这里,这一日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唏嘘的人间惨剧。

公元201年,曹操担任司空,统揽朝廷大权。由于司马懿看出了曹操篡汉的野心,对他的做法所不齿,拒绝征召。但司马懿害怕曹操打击报复,只好假称有风痹之疾卧床难起,需要在家养病。

曹操是个非常多疑之人,后来不放心,居然又派人半夜探府,去打探实情。看到他确实不像在装病,这才放过了他。

中国古代的七月初七,为何选择七夕晒书呢?

等到七月初七这一天,天格外的好,是个难得的艳阳天。一大早,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就吩咐婢女翠荷把藏书阁里的书籍,搬到院子里曝晒。

等张春华和贴身丫鬟翠荷在院子里放好了那些书简和绢册之后,张春华吩咐到:“夫君,你在这里躺着,妾身到村东头田大夫那里买一些草药回来。”

“好的。”司马懿拿了一册《史记》正斜倚在榻床的枕头上认真阅读着,头也没抬地应了一句。

张春华临出门时让翠荷留下来打扫卫生。并吩咐她没事别到到后院打扰主人读书。

悠闲的躺在躺椅上的司马懿,饶有兴味的翻看着《汉书》,正看到《霍光传》的章节,他对霍光打心眼里佩服。霍光不光是生前登堂入阁,死后用辊鲸车载着霍光的遗体,车上用黄缎覆盖,辕左插上羽饰大旗,派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兵列队一直到达茂陵,来为霍光送葬。完全是按皇帝的规格待遇来操办的,这是多么风光的一件事情啊!心想自己如果有那么一天,也不枉在世间走一遭,不知不觉渐渐读得入了神。

有句农谚“七月的天,小孩的脸,”刚才还是艳阳天,这天说变就变。突然间阴云密布,“噼噼啪啪”一阵暴响在屋檐瓦面上响起。对读书人来说,书籍就是命啊! 司马懿大声呼喊道:“春华!翠荷!收书啊!来人呀,收书啊……”

但是风声夹杂着雨声,任凭他喊破了嗓子,外面也没人应声进来。大概大伙儿正忙着在前院收那些曝晒着的粮谷和衣物呐。空喊了好一阵儿,没有动静。

中国古代的七月初七,为何选择七夕晒书呢?

看到这些宝贝的书籍,那上面的墨字被雨水一点一点的都打湿了,终于按捺不住,也顾不得再装什么风痹之症了,从榻床上一跃而起,急急忙忙地赤着脚冲出屋跑到雨中去抢收书籍。

他刚一冲出房门,便被匆匆赶进院来的婢女翠荷迎面撞了个正着:“主人的腿好了?!”

听到她这么一喊,司马懿顿时如遭雷击,站在那里呆住了。

“二公子真是吉人天相,腿居然自己好了?”翠荷倒是没有多想什么,一边手脚麻利地抢收着那些曝晒的书籍,一边不胜欢喜地说道,“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啊!待会儿翠荷就去把这消息告诉老爷、夫人和众公子去。”

中国古代的七月初七,为何选择七夕晒书呢?

司马懿正愣怔的时候,张春华赶到后院。她把这一幕看得清清楚楚。也如木头一般呆在当场,但马上就反应过来,猛地扑上前去,伸出右手捂住了翠荷的嘴巴,将她往院坝一角里狠狠一推:“你这蠢婢,乱嚷嚷什么?!”

翠荷在地坝上跌滚出去一丈多远,前额一下撞到了院坝一块青石板尖利的棱角上。一股殷红的鲜血立刻疾涌而出,染红了她身下大片的雨水,顿时昏了过去。

张春华颤声叫着,一步一步走到她身边,俯下身去,紧咬着牙说道,“我这么做,也是情非得已啊!你……你不知道,二公子装瘫一事关系重大,牵涉到司马家上下数百口人的安危啊!容不得有半点儿闪失!你别怨夫人我心狠,你的父母家人我们一定会好好代你照料的……你就去吧!”

说着,她双目寒光暴射,又从地上抓起一块石头,砸在了翠荷的天灵盖上。

中国古代的七月初七,为何选择七夕晒书呢?

她的疯狂到让司马懿惊呆了:“你这么做,是不是有些太残忍了?”

“我残忍?我……我这是当机立断、不留后患!”张春华在雨中将翠荷的尸体缓缓向后院最偏僻的角落里那一口枯井处拖去。

就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就香消玉殒了。只有风声表达了愤怒,雨声显示出悲戚。

虽然张春华觉得自己做的天衣无缝,但他忘了一句俗语:“头上三尺有神灵”。她的罪恶最后被写入正史,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宣帝初辞魏武之命,托以风痹,尝暴书,遇暴雨,不觉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见之,后乃恐事泄致祸,遂手杀之以灭口,而亲自执爨。帝由是重之。(《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唐·房玄龄)

中国古代的七月初七,为何选择七夕晒书呢?

后续:司马懿这一次躲过去了,后来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并且给使者下令说:“若推辞不来,就把他拎过来。”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是不能留的,只好乖乖离家应召。司马懿的生命力也真够持久的,他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到齐王曹芳继位时,他成了帝国绝对的元老,开始把持朝政大权。他的子孙结束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晋武帝司马炎受禅登基后,建立西晋政权。于是追谥司马懿为宣帝,张春华为宣穆皇后。而当年尽心尽力为主子服务的翠荷做了冤死鬼,却被司马氏所遗忘。人类的历史就是这么充满着血腥,普通老百姓为何叫草民,说明生老病死就像小草一样的,是引不起这个世界的关注的。要不然自古至今,都要削尖脑袋往上爬,拼命当大官,然后再光宗耀祖呢?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

《晋书》唐·房玄龄

《醉翁谈录》宋·罗烨

《帝京景物略》明·刘侗、于奕正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anjiash.com/3304.html

(0)
上一篇 2023年2月27日 下午2:52
下一篇 2023年2月28日 上午8: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