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全科(全面)发展,还是优科(优势)发展?

“天、地、人”

“圣人者,必圣其时、必圣其地、必圣其人,复圣它时、复圣它地、复圣它人”。这是基于孔子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信念,即儒家思维最基本的结构:天、地、人。也叫天时、地利、人和三重结构。

“天”

在儒家思维的基本结构下,天与天时,“天、天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与“天、天时”紧密联系的就是所谓的“天命”了。儒家对天时、天命的态度就是“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与天其命而天与其命”,儒家对“时运”、“命运”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

“地”

地,包括土地等,但不单指土地,甚至地球之类的玩意,而是指大道流行的场所、空间等。地是离不开天的,有其天时,必成就其地,其地,包括一切的现实客观条件。通常

所说的“地运”、“国运”等,就属于“地”的范围。一般人更熟悉的,就是所谓的“地利”了,儒家对“地利”的态度也是“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

“人”

人,天地之心也。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的就是这个“人”。那么天地之心在哪里?天地之心就在人的心里,人心立,则天地立其心。中华第一书《论语》首局里的“人不知而不愠”也就是“使没有智慧的人成为不郁结的人;把没有智慧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变成没有郁结的和谐社会”,就是要成就“与人其和而人与其和”,最终成就真正的“人和”。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就是天、地、人合一的神秘化,这是后来孔子不肖弟子(除了孔子唯一多次赞许过的颜回)和宋、明以及近代、现代腐儒在不断曲解孔子而引申出来的一种意思。因为不理解、无法客观的解释,而因为名声原因又不能不解释,所以就神秘化了,就真的“天人合一”了。

其实,就算“天、地、人合一”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统一,也就是大道流行的当下。也就是“人心立,天地皆为之小!”,也就是天、地、人在人的心里!也就是人心本具足!

钱穆说孔子的思想“已经有了”极深邃的天人合一思想,只是引而未发。或许是钱穆大师道行不到,看不见的缘故吧。也许他已经超越了孔子?也许。。。也许吧。

人才是全科(全面)发展,还是优科(优势)发展?人才是全科(全面)发展,还是优科(优势)发展?人才是全科(全面)发展,还是优科(优势)发展?

注:本回答内容摘录了“缠中说禅的博客内容”,在此表示对缠师的崇拜和敬意!

另:钱穆大师本人很尊敬,别的就没了。

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性,促使高考变成了新式科举,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发展,还是优科(优势)发展?

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优科专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各有未知的兴趣和天赋,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就会选择“优势中心发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为核心,带动相关或相近方面的学习,而强制性全科发展是以大量的知识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趋势”,最后连兴趣和天赋一块埋葬。

二,学习是“从外到内”的灌输,还是“由内到外”的觉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进行“从外到内”的填鸭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谁能理解孩子“由内到外”觉醒的渴望呢?学习的本质是:三分知识,七分非知识;三分看的见,七分看不见;三分学习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导,七分靠自我觉醒。学习的原力在于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引导,而教育只是一种辅助孩子成长的手段。过度的知识教育就是“拔苗助长”,反而会延迟、扼杀孩子“由内到外”的觉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还是无差别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强势灌输的幌子,毕竟我们连自己有什么才能都不清楚,岂能妄议孩子有什么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态度让孩子在“自然世界、社会人文和无差别学科”中无差别学习,以宽容之态让学孩子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

四,高考是“指挥棒”,能否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高考要打破固定的“语数外+文理科”,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分数作为参考。如:甲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乙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自选制既可维护高考公平,也可保护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性,正在侵蚀着孩子的童年和未来!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anjiash.com/2885.html

(0)
小黑子的头像小黑子
上一篇 2023年2月24日
下一篇 2023年2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