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小人书店》
六十年代,在我读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辽源市有好多家供人看小人书的书店。
书店都是临街的平房,低矮简陋,也没有什么招牌,门窗上只是贴有“小人书”三个字。室内光线暗淡,几块窄木板钉成的长条橙,一条条的摆在地上,占据了屋里一大半的面积,人多的时候显得十分地拥挤。倘若再有几个吞云吐雾的大人,本以浑浊的空气中充满了呛人的辣烟味,让人不堪其苦。
小人书的封面,一本本地被店主撕下贴在一张一张的大硬纸壳上,花花绿绿的,如同今天醒目的广告。封面上编有号码,与用牛皮纸作为包皮的小人书号码相符。读者选中的书,只要告诉店主号码,店主立刻就能从书架上按编号排好的众多的书中找出来。
看一本小人书只需一分钱,厚一点的二分钱,如果看类似《水浒传》这样多集的小人书,店主还能优惠你,少收几分钱。
爸爸、妈妈在医院工作,自己兜里常有些零花钱。课外时间,遇有好看的电影,跑到群众电影院花上一毛二分钱看电影外,我在小人书店花费了不少的时光。小人书成了我那时的“挚友”。四海泉西边,一百货对面和小什街北拐角这三处的书店是我常去的地方。
开始,我爱看打仗的小人书。当看到“解放军”端着枪向“坏蛋”猛打猛冲的画面,非常兴奋,爱不释手。后来,我“博览群书”,像《西游记》《岳飞传》以及民间故事方面的书都看看。到了中学,有了选择,主要看了些名著类的作品。印象较深的是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奥斯托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高尔基从学徒,后又浪迹俄国各地,丰富的社会阅历,勤奋的学习,使他成为俄国著名的文学家。根据他的自传体小说编绘的小人书,读起来同样亲切动人。保尔在那艰苦的战斗岁月,少年时也有过美好的时光。他和冬妮娅那段真挚的友谊,如同春天盛开的鲜花,是那样的馨香醉人。尽管这朵爱情之“花”经不得酷冬的严寒,却也让人久久地回味。
那时,我还特别喜爱看鲁迅的《社戏》《啊Q正传》《祝福》等这样的小人书。
鲁迅在《社戏》中,写出夜航、看戏和迅哥他们返航时煮食罗汉豆等动人情节,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优美动人的画面。写了双喜、阿发等农家孩子的纯真、活泼可爱、无私的友谊和聪明机智的性格,以及农民间的那种真诚纯厚的风俗人情。
看完小人书,再阅读鲁迅的这篇文章,联想着精彩的图画,更有一种甜美、满足、兴致盎然的感受。
夜航的路上景色是迷人的,诸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朦胧水气中的月色,踊跃着的淡黑的山峦,幽幽点点的渔火,宛转悠扬的歌吹,以及远远看去那模糊于月夜中的有如仙境一样的临河戏台……
一张张眉飞色舞的笑脸,如诗如画般迷人的夜晚,拨动了我的心弦,使我异想天开,真想把那些与我要好的同学变成书中的人物,也体验一下那种欢天喜地、无忧无虑的童话般的生活。
在那个年代,小本经营的店主,难以为小人书店营造一个幽雅的环境。小人书也永远不可能代替原著。但是,在那简陋的平房里,看着那雅俗共赏、图文并茂,蕴涵着趣味和广博的小人书,给人以启蒙和熏陶,激发着爱读书的情趣,让人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却是功不可没的。
后来,小人书店被无情地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除“四旧”之中。以后是否又恢复过,因我正是在这个时候离开了辽源市,却不得而知了。
近来,我再去辽源市时,小人书店原有的地方已是栋栋的大厦高楼。小人书店已经远去了,随着网络和视听技术的发展,小人书也日渐见少。但是,那曾默默无闻的小人书店,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故事,使我至今也难以忘掉。
开心一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小黑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anjiash.com/2391.html